迪恩卧式加工中心凭借高刚性结构与多轴联动能力,在复杂模具制造中实现了多项工艺突破。其创新点并非单纯依赖设备参数提升,而是通过工艺逻辑重构与功能深度挖掘,解决传统模具加工中效率与精度难以兼顾的痛点。
工序集成化的工艺重构
针对大型模具型腔与型芯的加工,迪恩卧式加工中心通过 “一次装夹、多面加工” 模式突破传统工序壁垒。利用工作台 360° 旋转功能(B 轴),配合 X、Y、Z 轴的联动,可在同一坐标系下完成模具六面体的铣削、镗孔、攻丝等工序。加工汽车覆盖件模具时,先通过面铣刀粗铣型腔余量(去除率达 80%),随即调用球头刀精铣曲面,最后用丝锥完成安装孔攻丝,整个过程无需二次装夹,将传统工艺的工序流转时间缩短 40% 以上。
刀库与主轴的协同创新强化了工序连续性。其 40 把以上容量的链式刀库支持刀具预调,可根据加工程序自动完成粗加工刀具与精加工刀具的切换,换刀时间控制在 1.5 秒以内。针对模具镶块的加工,通过宏程序设定刀具寿命管理参数,当刀具接近磨损极限时,系统自动调用备用刀具并发出预警,避免因刀具失效导致的批量报废。
切削工艺的适应性创新
针对模具材料的高硬度特性(如预硬钢 HRC35-45),开发出 “分层递进切削法”。粗加工阶段采用大进给率(1000-1500mm/min)配合中等切削深度(3-5mm),利用迪恩主轴的高扭矩(可达 800N・m)快速去除余量;半精加工时将切削深度降至 1-2mm,通过提高主轴转速(8000-10000r/min)减少表面残留应力;精铣阶段采用小进给(200-300mm/min)与圆弧插补,使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度控制在 Ra0.8μm 以下。
针对大型模具的深腔加工,创新应用 “倾斜角度切削” 策略。通过 B 轴将工作台倾斜 30°-45°,使刀具以侧刃而非端刃进行切削,增加散热面积的同时减少刀具悬伸长度,避免传统垂直下刀时的颤振。加工深度超过 300mm 的模具导柱孔时,配合内冷刀具(冷却液压力 10MPa),可将加工效率提升 30%,且孔的圆柱度误差控制在 0.01mm/m 以内。
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
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优化了加工路径。在虚拟环境中构建模具与加工中心的数字模型,模拟不同切削参数下的刀具轨迹与材料去除过程,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过切或干涉。某家电模具企业应用该技术后,将试切次数从传统的 3-5 次减少至 1 次,试切成本降低 60%。
实时监测系统保障了加工稳定性。主轴端安装的振动传感器(采样频率 10kHz)可捕捉切削过程中的异常振动信号,当振幅超过 0.01mm 时,系统自动降低进给速度 10%-20% 并增加冷却流量。加工大型塑料模具的分型面时,该功能可有效避免因局部硬质点导致的刀具崩刃,使表面平面度误差控制在 0.02mm/m 以内。
迪恩卧式加工中心在模具制造中的工艺创新,本质是设备性能与制造需求的精准匹配。通过工序集成减少无效时间,借助切削策略应对材料特性,依托智能技术保障过程稳定,形成了一套适应模具高效精密加工的完整技术体系,为模具制造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。